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09篇
  免费   1586篇
  国内免费   881篇
耳鼻咽喉   95篇
儿科学   355篇
妇产科学   87篇
基础医学   941篇
口腔科学   379篇
临床医学   1875篇
内科学   1326篇
皮肤病学   144篇
神经病学   344篇
特种医学   681篇
外科学   1421篇
综合类   4102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066篇
眼科学   182篇
药学   1773篇
  24篇
中国医学   1606篇
肿瘤学   67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466篇
  2021年   628篇
  2020年   541篇
  2019年   281篇
  2018年   281篇
  2017年   424篇
  2016年   322篇
  2015年   588篇
  2014年   773篇
  2013年   1090篇
  2012年   1514篇
  2011年   1458篇
  2010年   1382篇
  2009年   1225篇
  2008年   1282篇
  2007年   1216篇
  2006年   1054篇
  2005年   865篇
  2004年   619篇
  2003年   483篇
  2002年   378篇
  2001年   388篇
  2000年   301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基因多态性与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2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支具或手术治疗的450例主弯Cobb角大于20°的女性AIS患儿为观察组(AIS组),年龄14.8±2.9岁(10~18岁)。对照组为例行健康体检的我院周围地区无血缘关系的健康青少年女性400名,年龄15.1±2.3岁(10~17岁)。所有AIS患儿均有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资料。AIS组和对照组每例取肘静脉血2ml,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rs1805034和rs35211496作为RANK的目标位点,应用Taqman探针技术行荧光定量PCR,全部反应结束后在荧光定量PCR仪上读取终点荧光,确定各样本的基因分型结果。采用R×C表χ~2检验比较AIS组和对照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IS组患儿主弯Cobb角及BMI在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结果: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基因型在AIS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示AIS组内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不同基因型患儿间的主弯Cobb角及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ANK基因可能不是女性AIS的易感基因,女性AIS组内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不同基因型患儿间的主弯Cobb角及BMI均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72.
目的:通过多维度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儿侧凸进展高峰期(peak angle velocity,PAV)的相应成熟度指标,探讨其对PAV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初诊时月经未至、Risser征0级,Y三角软骨未闭、以半年为周期随访至少5次且进展超过5°的女性IS患儿30例,初诊年龄为10.8±1.5岁(7.8~12.1岁)。随访时收集及测量的指标包括实足年龄、Y三角软骨闭合状态、Risser征、身高、主弯Cobb角和骨龄(digital skeletal age,DSA)评分。计算每个随访周期内的身高增长速度(height velocity,HV)和Cobb角增长速度(angle velocity,AV)。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各维度指标对PAV的预测价值。结果:30例患儿的PAV年龄为11.8±1.3岁(10~15岁),PAV时的身高为150.7±4.8cm,DSA评分为479.4±56.5,主弯Cobb角为26.5°±7.2°,HV为8.3±3.7cm/年,AV为7.8°±5.2°/年。PAV主要发生于Risser征0级(80.0%)和1级(20.0%)。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V的发生与实足年龄介于11~13岁之间(OR=3.166,P=0.032)、Y软骨闭合(OR=6.365,P0.01)、Risser征0级(OR=12.963,P0.01)、DSA评分介于400~500之间(OR=10.758,P=0.011)、HV6cm/年(OR=4.346,P=0.025)、Cobb角30°(OR=9.535,P=0.013)呈显著相关。结论:年龄介于11~13岁之间、Risser征0级伴Y软骨闭合、DSA评分介于400~500之间、HV6cm/年和Cobb角30°为女性IS患儿侧凸PAV的高危因素,可用于预测PAV的发生,评估侧凸进展风险。  相似文献   
73.
目的: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椎双节段病变49例,男17例,女32例,其中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A组)23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B组)2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29例,腰椎间盘退变17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L2,3、L3,4 1例,L3,4、L4,5 30例,L4,5、L5S1 18例。对比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对比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马尾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对比,A组优于B组。术后72 h,VAS评分A组为2.35±1.20,B组3.11±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恢复,并有良好的维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椎板关节突螺钉或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获得良好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A组为93.5%,B组为9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式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部分腰椎双节段病变病例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不同穿刺体位和头偏左转各角度对患者右颈内静脉B超影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择期手术患者100例,ASAⅠ~Ⅲ级,男62例,女38例,年龄21~79岁。患者依次取去枕垫肩平卧位(肩下垫6cm薄枕)、平卧位、Trendelenburg体位(15°~30°头低足高位),分别将患者头偏左转0°、30°、45°和60°。超声探头置于患者右侧胸锁乳突肌三角的顶点,通过二维B超测量上述不同穿刺体位和头偏左转各角度时患者右颈内静脉的横径和横截面积等指标。计算右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重叠率和安全穿刺范围。结果与Trendelenburg位比较,头偏左转不同角度去枕垫肩平卧位和平卧位患者右颈内静脉横截面积明显减小(P<0.05),且去枕垫肩平卧位明显小于平卧位(P<0.05)。与头偏左转0°比较,头偏左转30°、45°和60°时三种体位右颈内静脉横截面积明显增加(P<0.05)。与Trendelenburg位比较,头偏左转不同角度去枕垫肩平卧位和平卧位患者安全穿刺范围明显减小(P<0.05)。头偏左转30°、45°和60°角度三种体位的安全穿刺范围依次减小(P<0.05)。与Trendelenburg比较,头偏左转不同角度去枕垫肩平卧位和平卧位患者动-静脉重叠程度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去枕垫肩平卧位明显小于平卧位(P<0.05)。头偏左转30°、45°和60°时三种体位患者动-静脉重叠程度评分依次升高(P<0.05)。结论患者取Trendelenburg位是经右侧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理想的穿刺体位。头偏左转有利于右颈内静脉的充盈,但为了减少误穿动脉的风险,头偏左转角度以不超过30°为宜。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腹部B超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临床可疑NEC早产儿,患儿在诊断可疑NEC后常规行腹部正侧位X线片及腹部B超检查,并在12 h后复查X线片和腹部B超,以出现肠壁增厚、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之中的任何一项判定为阳性结果,均未出现判为阴性结果。采用诊断性检验方法,以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ROC曲线评估腹部B超诊断NEC的价值。结果共纳入93例可疑NEC早产儿,男49例,女44例;胎龄(31.4±2.1)周;体重(1825±236)g。第1次检查腹部B超阳性61例,X线平片阳性52例,腹部B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5%和54.9%,准确度66.6%,ROC曲线下面积(AUC)=0.727(95%CI 0.622~0.831)。12 h后复查腹部B超阳性69例,X线平片阳性53例,腹部B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7%和45.0%,准确度74.2%,AUC=0.668(95%CI 0.554~0.783)。结论腹部B超结合临床表现可能优于Bell法在NEC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6.
目的:从氧化应激的角度,观察苓桂术甘汤与茵陈蒿汤合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干预效应,并通过Nrf2/ARE信号通路探讨合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合方组(6.93 g·kg~(-1)),苓桂术甘汤组(3.465 g·kg~(-1)),茵陈蒿汤组(3.465 g·kg~(-1)),莱菔硫烷组(0.5 mg·kg~(-1)),采用高脂饲料法建立NASH模型;高脂饲料饲养8周并同时给药,取材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血脂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水平,取部分肝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与逆转录PCR(RT-PCR)法测定肝脏细胞质接头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核因子E2-关联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醌氧化还原酶1(quinone oxidoreductase-1,NQO1),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结果:给药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脂TC,TG,HDL-C,LDL-C及血清ALT,AST水平升高,肝脏脂肪变明显,肝脏Keap1表达量降低,Nrf2,NQO1,HO-1蛋白与mRNA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脂TC,TG,HDL-C,LDL-C及血清ALT,AST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肝脏病理学也有不同程度改善,除茵陈蒿汤组变化不明显外,各给药组大鼠肝脏Nrf2,NQO1,HO-1蛋白与mRNA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P0.01);但对于Keap1的表达无明显作用。结论:苓桂术甘汤以及合方可能通过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改善氧化应激,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何天有教授"靶向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按照住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何天有教授"靶向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吞咽障碍治疗仪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0次后利用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及比较临床疗效。结果:VFSS评分2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观察组为91.43%,对照组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何天有教授"靶向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是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8.
地塞米松诱发小鼠腭裂时AnnexinⅠ、cPLA2和PC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膜联蛋白(Annexin Ⅰ)、胞质磷腊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cPLA2)、增殖细胞枝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muclear antigen,PCNA)在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腭裂腭胚突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腭裂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方法 A/J和C57BL/6j受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地塞米松致畸组(DEX组)、VitB12致畸拮抗组(DE Vit组)和VitB12组。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Annexin 0281、cPLA2和PCNA的相对含量。结果 A/J小鼠中,在正常对照组中,随着腭胚突的发育,Annexin Ⅰ表达逐渐升高,其余各实验组也呈相似变化。在DEX组和DEX VitB12组中, AnnexinⅠ的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和VitB12组高,对照组与VitB1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而cPLA2则和对照组与DEX组间在AnnexinⅠ和cPLA2测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nnexinⅠ和cPLA2介导了糖皮质激素诱发腭裂的过程。VitB12未能阻遇DEX上调AnnexinⅠ的表达。但可以对抗DEX抑制cPLA2的作用,这可能是VitB12拮抗糖皮质激素致畸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9.
上颌第一磨牙根管弯曲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上颌第一磨牙根管弯曲位置、方向及弯曲度。方法:收集80个上颌第一磨牙,在根管中分别插入15#-20#扩大针,拍摄近远中向和颊舌向X线片,用Photoshop6.0软件测量根管弯曲位置、方向和弯曲度。结果:上颌第一磨牙腭侧根管通畅、较直。远中颊侧根管80%在近远中方向、45%在颊舌方向有>5°的明显弯曲,弯曲位置多位于根中1/3,且近远中向弯曲度明显大于颊舌向(P<0.05)。近中颊根颊侧根管在近远中方向、颊舌方向分别有82.5%、77.5%出现>5°的明显弯曲。两个方向上的弯曲度无明显差异(P>0.05)。35%的标本探通了近颊根舌侧根管,其在近远中向、颊舌向出现明显弯曲的比例达91%和83%。结论:上颌第一磨牙四个根管在近远中向、颊舌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弯曲,其第二弯曲出现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陶瓷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增殖及分化特点的影响,验证其是否适于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方法:将兔的BMSCs经过体外培养传代后,与多孔β-磷酸三钙陶瓷支架材料在培养板内共培养1、3、5、7、9d。采用形态学观察、MTT法及ALP检测试剂盒等方法检测BMSCs在材料表面的增殖和分化能力。结果:BMSCs能在该支架材料表面正常粘附和增殖,在体外培养时BMSCs大量增殖后有较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结论:多孔β-磷酸三钙陶瓷适合作为支架材料负载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